华夏基金HD for iPad

从控制风险到揭示风险——我国证券监管思路发生重大转变

时间: 2000-11-29 字体大小:

    本报记者 刘国芳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证券监管思路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先带有较强计划色彩的控制风险思路转向了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揭示风险思路,证券监管由此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重大转变,源于对我国证券市场近十年监管实践的认识的深化。证券市场是一个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市场,投资者参与其中,收益自享,风险自担。证券监管的真谛,在于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信息对称、交易公平的环境,而不是为了所谓控制市场风险,去管那些本由市场决定而不该管的事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揽险于身。

    一级市场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是这一转变的最重要标志。审批制的出发点,在于通过监管部门的质量把关,把那些业绩差、不符合发行和上市条件的公司拒之门外,从源头上控制证券市场的风险。而事实上,由于审批制重条件轻披露,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一些公司发行与上市时有意隐瞒了一些重要事项,给市场留下了重大隐患,红光案就是一个典型。而且,上市公司的质量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审批制不能控制的,一旦风险浮出,监管部门反而难脱尴尬境地。

    实行核准制,则将公司发股和上市的决定权交给了市场,即各种中介机构和公司自身。这些中介机构和公司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也为了免遭法律的惩罚,极力推荐优秀公司,并依照有关法律严格掌握发行和上市条件,严格进行信息披露,从而有效地实现了风险的最大揭示和市场化。

    这一转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二级市场从关注指数涨跌转向了做好裁判工作,从“保壳”转向了“筛壳”。以前,为了控制二级市场风险,监管部门经常在行情火爆时泼凉水,在行情低迷时出利好;对垃圾股一味迁就,实行“保壳”政策。这些措施看似控制了市场风险,实则市场风险非但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被掩盖、积累甚至扩大了。

    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多次表示,监管部门不应关注指数,而应做好裁判工作,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证管部门亦在不同的场合透露,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出退市机制,在经过充分的风险揭示后,对连续亏损或严重资不抵债的公司实行摘牌。这些市场化的措施,充分体现了风险揭示、风险自担的监管新思路,今年的市场运行更趋于平稳。

    对已上市公司的监管从注重业绩转向了注重信息披露,是这一转变的第三个重要标志。在传统控制风险的监管思路下,监管部门更多地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表现在:为了帮助上市公司提高业绩,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定位、投资项目、资产重组甚至是日常经营决策和人事安排出谋划策或指手划脚;对绩优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视而不见,以至证券市场上不时出现投资者“踩地雷”现象———一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出现重大恶化,而投资者事先竟一无所知。

    今年以来,在揭示风险这一新的监管思路的指导下,证管部门关注更多的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的运作和业绩交由上市公司自己去决定和考虑,监管部门不再去干预。在信息披露上,对所有上市公司———不论是绩优公司还是绩差公司一视同仁,要求信息披露充分、及时、客观。前不久,监管部门还表示,从明年开始,先从PT、ST公司实行季报制度,最后对全部上市公司统一实行季报制度,这是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又一个重大举措,也充分体现了揭示风险这一新的监管思路。

    市场运行自有规律,市场监管只有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国证券监管思路从控制风险到揭示风险的转变,正是我们不断认识证券市场运行规律、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结果。
    ----转载自《中国证券报》
网上交易申请直通车_三步开通
电子对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