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HD for iPad

灰色基金有苦难言

时间: 2001-03-28 字体大小:


  基金总量大得惊人
  形形色色的私募基金总量到底有多少?目前我们无法作出准确的估计。不过,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数额惊人,远超过在深沪两地挂牌上市的800多亿元公募基金。
  一些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目前一级市场上的资金量大约有15%到30%来自私募基金。一直以来,一级市场上无风险与高收益并存,必然对这部分资金具有较大吸引力。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委托资金,一般都有部分固定的资金量投入到一级市场。由于一级市场的资金量在2000年底超过了6000亿元,那么,这部分私募基金的总量至少也有1000多亿元。
  地下私募基金规模发展如此迅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来源途径非常多,其中企业资金所占比重更是越来越大。
  业已存在的状况是,“工作室”、“私人间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个人资本。由于个人投资者缺乏投资经验及时间等,便委托工作室或有良好纪录的朋友,直接代为理财。例如,在内地一些地区的个人投资者,消息较为闭塞,委托理财便显得很重要。因此,这些基金规模通常比较小。
  较大规模的私募基金则主要来自企业。由于企业的闲钱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产业投资项目,加上银行利率较低,自然就会找机会杀入股市了。其中,地下私募基金便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渠道。利之所趋,万众云集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少上市公司在出现资金宽裕的情况下,就纷纷委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证券投资,往往获得不菲收益。这在一些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中有所体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众多上市公司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已成为了地下私募基金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隐痛无处不在
  俗话说“闷声发大财”,这不是挺好吗?为什么这些地下私募基金都希望浮出水面,都想要一张“准生证”呢?
  隐痛之一:保底收益涉嫌违法
  为了吸引客户,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咨询公司大都有各种承诺,如保证本金的安全、保证年终收益率等。即使是一些工作室在与客户签定口头协议时也会有类似承诺。然而,一个各方都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由于目前私募基金承诺的年终收益率大多在10%至30%之间,这个承诺的收益大大超过了银行存款利率。所以,有关专业人士指出,含有承诺的私募基金严重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实际上近乎于非法集资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书面合同文本,委托人、受托人的利益也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从国际经验来看,资产管理中的保本、保底的做法很少见,且受到极为严格的法律管制。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投资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投融资市场并不规范、关联交易和黑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商业信用体系也未能有效建立起来,这些都不利于保护资产委托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保本、保底的做法就逐渐流行起来。
  据了解,一些资质较差的机构进行虚假承诺,或者资产管理机构进行超出保证能力的高风险投资,故意夸大收益率,结果导致保底、保本名不符实。
  隐痛之二:口说无凭
  对于一些小私募基金,如工作室,双方完全凭一种私人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起委托关系,大多只有口头协议,根本没有正式的文本合同。因此,双方的合作关系就无法受到法律保障。例如,在委托理财中出现资金被骗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缺乏有效证据表明资金的所有权,委托人往往不得不吞下苦果。
  其中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在激烈的竞争下,客户提出的保证收益率也越来越高,而这些小私募基金管理人往往被迫接受。然而,要想达到如30%的年收益率谈何容易,给管理人造成的经营压力也相当大,这导致出现亏损或未能达到盈利要求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在口头协议下,这样的纠纷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不利于维护各方的利益。
  隐痛之三:基金做大也有烦恼
  尽管地下私募基金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持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但是,大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仍然存在制度上的漏洞。一位从业多年的私募基金管理者称,虽然采用了西方基金的做法,有一套监管的方案,财务、市场、调查等完全分开,但地下基金做到一定大的规模,管理者从自己利益考虑,稍稍偏向于其中一位大投资者就可获巨利,这样就容易引起大投资人之间的冲突。因此,基金做大了又没有外部监管,问题迟早会发生,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波及的范围会较大。这位人士承认,地下私募基金越大,越是需要合法的外部监管。
  隐痛之四:公司型基金成本偏高
  对大型私募基金来说,如果采用一个专用账户来运作,由于风险较高,难以获得投资人的认同。这样,它们往往不得不采用公司制形式,所以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目前,这类公司型私募基金实际上面临着双重纳税的问题:既要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同时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另外还得面临着作为公司要应付的年检等一大堆麻烦事情。很显然,这部分私募基金的运营成本要比公募基金高出许多。
  面对私募基金面临的种种困惑,业内各方越来越关注:何时它才能获得光明正大的“准生证”?


    转载自《证券时报》
网上交易申请直通车_三步开通
电子对账单